財務成果業務的核算
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利潤,是由以下幾步計算而得:
第一步:產品銷售利潤=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產品銷售費用-產品銷售稅金。
第二步:營業利潤=產品銷售利潤-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第三步: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第四步: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企業實現的凈利潤,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分配,提取盈余公積金,向投資者分配利潤,彌補虧損等。
一、利潤實現的核算
(一)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的核算
管理費用:是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對組織和管理整個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行政管理各部門人員的工資及按這個工資額的14%提取的福利費、辦公費、折舊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業務招待費、壞帳損失、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勞動保險費等。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產品銷售費用,因與產品制造沒有直接關系,因而不計入產品生產成本,而是作為期間費用直接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管理費用賬戶的借方主要內容包括:1.支付本月各項管理費用2.結算本月應付各行政管理部門人員工資及提取福利費3.各行政管理部門用固定資產提折舊4.待攤費用的攤銷5.報銷差旅費6.支付退休人員工資。
財務費用是指企業對籌集生產經營活動所需要資金而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銀行利息的凈支出,也就是用銀行借款利息支出減去銀行存款利息收入后的凈支出等等。
(二)營業外收支的核算
營業外收支:是指那些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收入和支出。包括營業收入和營業外支出。營業外收入就是指那些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收入。包括:(1)固定資產盤盈和固定資產轉讓的凈收入;(2)由于發生了應付而付不出的款項,轉為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是指那些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的支出。包括:(1)固定資產盤虧和固定資產轉讓的凈損失;(2)材料等存貨由于自然災害的原因造成的意外損失;(3)職工子弟學校和技工學校的經費支出等等。
(三)所得稅費用(稅率:33%)
所得稅:是企業依照國家稅法的規定,對企業某一經營年度的所得,按照規定的稅率,計算并交納的稅款。計算的基本公式是: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所得稅前利潤中予以調整的項目)
分期預交所得稅的計算:
當期累計應納所得稅額=當期累計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當期應納所得稅額=當期累計應納所得稅額-上期累計已納所得稅額。
(四)利潤實現的核算
為了反映和監督企業本年實現的利潤或發生的虧損,應設置“本年利潤”賬戶。“本年利潤”賬戶貸方登記從各收入賬戶轉入的本期發生的各種收入;借方登記從各費用賬戶轉入的本期發生的各種費用,將收入與費用相抵后,如果收入大于費用,即為“本年利潤”賬戶的貸方余額,表示本期實現的利潤。如果費用大于收入,即為“本年利潤”賬戶的借方余額,表示本期發生的虧損。在年度中間,“本年利潤”賬戶的余額保留在本賬戶,不予轉帳,表示從1月1日截止本期本年度累計實現的利潤或發生的虧損。年末時,應將“本年利潤”余額轉入“利潤分配”賬戶,結轉后“本年利潤”賬戶在年末應該沒有余額。
點擊獲取:基礎會計學歷年真題。